暑去寒来,四季轮回,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般匆匆而过,我也转眼迎来了在宁波材料所的第四年。回望刚刚过去的三年,我在材料所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人、遇到了很多让人难忘和感动的事,当然更多的是慢慢迈入了科研的“门槛”,也有了许多属于自己的感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二三,希望能对各位有所启发。
1.多看文献,找准方向,拓展思路
如果刚开始做实验,可以首先关注本领域“大牛”的综述,全面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存在问题;然后结合所在课题组的特点、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在导师指导下提出研究方向,之后再详细了解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从中寻求到对自己有帮助的方法和思路。
2.及时沟通,不怕苦难,心态平和
在实验开展过程中,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在自己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一定要及时向导师、师兄师姐们求教。实验过程中遇到瓶颈不可避免,良好的心态和求知的态度非常重要。而且,后续整理数据和撰写论文是一个相对比较“痛苦”的过程,不要胆怯,熟能生巧,多看多写多练是第一要道。
3.善用平台,查漏补缺,自我提升
材料所区别于高校的最大特点就是测试平台既高端完备又开放灵活,我们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验进度,自由且及时地安排样品测试,对于有特殊实验需求的情况,还可以进行定制化的测试服务,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统筹安排实验,把控进度。同时,所内也有特别浓厚的学术氛围,大家随时随地可以讨论课题,汲取知识,这就为我们互相交流、相互学习、查漏补缺提供了条件,也让我们能够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实现自我提升。
能够取得目前的成果,我认为主要还是依靠导师陈涛研究员和肖鹏副研究员的悉心指导,很多技能和方法都是从他们身上学习获取的。陈老师经常教导我要及时梳理自己的工作,遇到问题要及时讨论,并不断对自己的工作加以优化。此外,陈老师还会经常邀请一些领域内知名学者来组内做交流报告,或者给予学生外出参会交流的机会,让我们可以接触到领域内最前沿的发展。每当我在实验中遇到瓶颈的时候,肖老师会跟我一块商讨解决的方法,并时常给我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我只能说自己很幸运,能够成为智能高分子团队的一员,感谢团队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
导师眼中的他——陈涛研究员
我对倪锋同学的关注始于2016年材料所夏令营的面试环节,当时就坚信这是一个迟早会发光的学生。很有缘,经过师生双向选择,倪锋最终加盟了智能高分子材料团队,成为了2017级直博生。经过在国科大为期一年的课程学习后(他担任班长,也是篮球队的主力,组织参加了很多活动),他回归到了科研主业上。由于在北京期间提前做了规划和准备,回所后他迅速进入了科研状态,逐渐展现出优异的科研潜质。
他对科研的兴趣、激情、规划,做事的努力程度和自觉性是一名优秀学生所具备的品质,这也是值得其他学生学习的地方。首先,兴趣使然,他在科研上非常主动且有明确的规划,每当实验中遇到困难或发现新奇的现象,都会主动跟老师商量、探讨;其次,晚上、周末,即使在假期期间,他也经常会在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优秀的人还仍然这么努力,非常难得;实验完成后,对科研工作的梳理成文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都是一个艰难挑战,而他出色的科研逻辑、绘图构思能力及其精雕细琢的追求,使得论文品相完美。
倪锋所从事的课题是仿生高分子光热复合材料在净水收集领域的应用,这对解决某些区域饮用水短缺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他具有敏锐眼光,通过模仿生物体的某些功能进行材料设计,为解决水质问题做出重要贡献。例如,受到夏日海边沙滩温度高这一现象的启发,他通过光热高分子材料对天然砂子的仿生改性,赋予其优异的光热转换能力,并结合砂子聚集时会自发形成的可持续供水的毛细孔的特性,发展了一种基于仿生改性砂子聚集体的多功能光热淡水收集材料与器件(Nano Energy, 2020, 68, 104311);宁波梅雨季节多雨潮湿,凤梨科铁兰属植物可以吸潮,受此启发,提出了一种吸湿型光热有机凝胶(POG),其内部的甘油介质在渗透压的作用下赋予其内部快速的水扩散,并通过聚合物链溶胀进行储水,互穿的光热高分子网络聚吡咯-多巴胺赋予POG优秀的光热性能,可以实现太阳能驱动的界面水分释放,以获取被吸附的水分(Angew. Chem. Int. Ed.,2020,59, 19237)。对于他能够取得目前的成果,首先要祝贺他,作为导师,我也非常欣慰,希望他能够戒骄戒躁,适当减压,继续努力,再出好成果!
(高分子实验室 倪锋 陈涛)
觉得好,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