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天真烂漫的孩童,从朝气蓬勃的少年到风华正茂的青年,人生路上的每个环节都会遇到不胜枚举的人和事,或多或少曾经改变过或者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轨迹。我们的学生生涯中,遇到过诲人不倦的老师、出类拔萃的师兄师姐、志同道合的同学、抱负不凡的师弟师妹,在我的研究生阶段,有一位师兄一直让我铭感不忘。
我是大四下学期就到所里来做实验写毕业论文的,当时办公室的师兄师姐都是研二的学生。也就是说我在北京上完研一的理论基础课返所的时候,这批师兄师姐很可能就已经毕业离开了。那时候的我,懵懂无知,初入实验室,甚至没见过超净室。还是师兄带着我第一次踏入了超净室。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情景,他提前告知我要准备笔记本,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向我介绍了实验室的整体布局,以及实验的基本流程、样品存放的地方、仪器的功能等等。当时所里刚放完年假,师兄并没有直接开始做实验,而是带着我检查需要使用的实验药品情况,包括药品的量够不够实验用、药品有没有受潮的现象、药品的种类是否齐全……检查确认没有问题后,他开始清洗年前的实验用品,从称量的药勺、研磨球到球磨罐,他全都拿出来一一清洗,一边洗一边嘱咐我注意事项,洗完了烘干前也不忘记擦拭烘箱,“一定要注意这些小细节,我们做的是透明陶瓷,不能引入一点点杂质,去离子水也不行。”准备妥当之后,师兄开始了他的实验,“称量药品要注意身边环境,要注意精确度,倒入球磨罐中要轻拿轻放”,师兄依然是一边操作一边叮嘱。等球磨机转动起来了,师兄就开始收拾药品整理桌面,重复之前的清洗工作,又是一尘不染焕然一新。离开实验室之前,师兄又开始嘱咐,“记得定时过来看看球磨机的运行情况,今天的笔记要及时整理成电子笔记。粉体的制备是最开始最关键的一步,决定了后面实验能不能做下去,能不能做得好。”“后面的陶瓷成型和陶瓷烧结过程,会用到很多大型设备,拧气瓶、开真空炉炉门都是一些力气活,你找男生帮忙就可以了,还有,为了避免一些突发情况对实验的影响,比如刮风下雨停水,有些设备需要寸步不离地看着,可能要通宵看炉子,你要有心理准备。”现在回想起来,师兄的提醒真的是事无巨细。
跟着师兄看了一遍实验流程后,我就开始自己第一次动手做毕业论文的相关实验了,而师兄就在一旁指导。本以为清洗这些瓶瓶罐罐很简单,结果被笑话是不是没洗过碗盘;称量粉体手一抖称多了,转移到球磨罐一不注意洒了,又得洗洗刷刷重新再来一遍。按照笔记操作设备,还是蹑手蹑脚,免不了大脑短路。
记得有一次开氧气瓶时,流量没把握好,炉子接口处的管子冲了出来,我当时差点被吓哭了,还好师兄在旁边及时关掉了氧气阀门,重新接好了管子,现在回想当时那一幕还是很尴尬。慢慢地,在师兄的教导下,我逐渐完善了笔记,可以独立实验了,也按期完成了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那半年中,师兄最常嘱咐的就是,“定时看看仪器运行情况,笔记要及时整理成电子文档,这半年好好学习实验相关的知识,马上要去北京上课了,回来可不要忘了”。的确,后来去了北京,没有实验课,回来的时候,新的师姐又在准备参加会议的报告各司其职,以前那些整理好的电子笔记真的帮我回忆起了之前半年学到的实验操作技能。不知不觉就回忆起了他的话:“你回来我就毕业了,可别指望着我”,“你以为博士那么好毕业,不掉三斤头发,那能行嘛”。他的苦口婆心,都是希望我能自食其力,将勤补拙。
现在做实验的时候我还是会想起师兄的提醒,做实验就和做饭是一个道理,安全放在第一位。做之前,要设计好原材料组分,准备好原料和擦洗炊具,最好天时地利人和;烹饪过程中,更要心细入微严格把关做好记录,而在小火慢炖的过程中,即使现在的设备都是程序控温定时,最好还是寸步不离;结束了,先得收拾打扫残局,观色香味,然后品尝测试,就可以上桌了,如果事与愿违就要分析原因重新来过。
研究生阶段是我正在经历的生命中的一个重要旅途,这段时光中我会遇见了很多风景,历经很多变化,也会做出一些改变。有幸遇见了这样一位师兄,实验前磨砺以须蓄势待发,实验时细致入微罗缕纪存,实验后窗明几净鞭辟入里,做事行成于思,教导以身作则。而所有这些,都潜移默化影响着我,我也将慢慢地成为师弟师妹眼里的“他”。
(先进制造所 丁慧)
觉得好,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