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中的一本,《材料人生》记录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家涂铭旌先生“三次创业”的人生历程和“桃李芬芳不争春,老骥伏枥情为根;科教报国一生许,大爱无疆满寰尘”的精神品质,非常有幸将其从头至尾细品一番。
涂铭旌先生于1928年冬天出生于四川巴县,195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系,1952年被推荐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后转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回到交通大学任助教。1958年,而立之年的涂铭旌响应国家号召随交通大学迁至西安,参与筹建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专业,开启了“材料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在西安交通大学工作了30年。期间,他作为周惠久院士的助手,从事金属材料研究,并和周惠久共同创立了金属材料强度理论。1988年,涂铭旌作为主研人员的“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的理论研究”荣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8年,为实现回报桑梓之夙愿,这位花甲老人几经周折,叶落归根。由西安交通大学调至成都科技大学,任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从27平空房起步,凭借自己深厚的知识积淀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开始“材料人生”的第二次创业。他因地制宜,确定“利用四川丰富的稀土、钒钛资源,大力研究、开发功能材料”的研究方向,先后指导或主持了“镧镨铈混合稀土在冶金和机械行业中的应用研究”“利用四川混合稀土制取贮氢合金规模生产关键技术”“室温磁致冷材料开发”等多项重点研究。他领衔的学科先后获得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博士授权点、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专业博士授权点,先后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和一级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荣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成果奖的涂铭旌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即使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涂铭旌也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不待扬鞭自奋蹄”,期望在耄耋之年继续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2008年,涂铭旌受聘为重庆文理学院发展战略顾问,提出建设新材料交叉学科集群、建立新材料中心应用研究实验室的构想。80岁高龄的他再到一所二本高校从零起步,逐步建立并发展起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不断探索“材料应用研究所”办学模式和“优秀材料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带领重庆文理学院的科研团队主持了1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个国家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参与1个国家“863计划”项目和1个科技重大专项,发表科研成果300余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10项,获得国家专利30余项。
涂铭旌院士的一生主要以这三次创业为主,每次创业都是重大的改革。他具有自己的思维,科研上他主张“无人区”和“少人区”,并研习中国古代兵家名著《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来作为自己生活和科研的指导。他主张“有七分的技术,必须加上三分的竞争艺术,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读完本书,我被老一代科学家坚韧的科研创业精神深深震撼,也被涂铭旌院士睿智的人文之光所感染。相信我还会不止一次地再拿起这本书,因为有些品质,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细细咀嚼、慢慢体会。
(表面第二党支部 褚伍波)
觉得好,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