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促技术与市场“联姻” 宁波让科技成果“落地开花”
图为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展示厅 李佳赟摄
图为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展示厅 李佳赟摄
夜色朦胧,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在对仪器进行最后的调试。由于材料所积极搭建技术服务与转移平台,不久,这些尚在“襁褓”中的科技成果,就有不少将出现企业的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注入动力。
而这,只是宁波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中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以企业需求为依托,积极实现“资本”与“知本”对接,“沉睡”的科研设备开始“醒”了,科研成果纷纷“走出”实验室,科技创新活力竞相释放。
近日,宁波获批成为全国首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自此,“宁波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将与“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将“双轮驱动”向前发展,宁波正在推开新旧动力转换的大门。
“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是强化科技的支撑和引领、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重要抓手。”宁波市科技局局长黄利琴表示,下一步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应用能力,为建设宁波制造强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成果与市场“联姻”
科研成果纷纷“走出”实验室
在中国版图上,宁波民营经济发达,在资金、市场等方面优势突出,但劣势则是科技资源相对缺乏。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阵痛”,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对科技资源的渴求尤显迫切。
但科技成果市场化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科研项目未能实现市场对接、产学研之间存在脱节、市场化的程度不高等原因,科技成果“冰冻”在实验室的现象并非个例。
一面是科研院所里科研成果“锁在深闺”,一面是企业缺乏核心科技“嗷嗷待哺”,如何让科技成果落地更畅快、对接更彻底,成为摆在宁波这座创新型城市面前的重要课题。
为了让科技成果有“孵化”的温床,近年来,宁波相继引进了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宁波国际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等50余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此基础上,搭建了一批中试实验工场、中试创客平台等平台载体。
这些平台载体紧贴宁波创新发展需求,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奠定了高质量成果转移转化的基础。
“为消除科技创新‘孤岛现象’,我们积极开展中间性、规模化放大试验,以打包的方式为企业输送可供产业化的重大产品和人才团队,并会继续派技术人员‘扶上马、送一程’,由一锤子买卖变为可持续合作。”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副所长郑剑说。
在郑剑看来,技术“牵手”市场,与外部资源“嫁接”,是一种共赢模式。“企业的经营团队有市场开发、产业管理的经验优势,这样既发挥了外面资本市场的积极性,也能让科研人员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究中。”
如今,推动“跨行业”协同创新已成趋势,不少宁波企业已习惯与高校“联姻”,“借脑”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一家宁波企业曾在研发电动船用推进器过程中遭遇技术瓶颈,而通过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发出求助后,不到一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4所高校纷纷留言,表示可以提供解决方案。
从“束手束脚”到大胆研发,从“最后一公里”曲径到通衢大道,宁波庞大的制造业基础,正源源不断地孵化出更多科技转化成果,一项项新鲜出炉的科技成果正如“积木”般聚集,形成一种合力,流淌交织成城市发展的血脉,构建起宁波更为高效科技的未来。
中国科技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奋宇表示,宁波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特点是依托企业,不像其他地方,是高校、科研院所自己去想办法转化。这种以企业为主导的转化模式,代表了未来体制创新、改革的一个方向,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
科技转化政策“放大招”
铺设政策激励快车道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科技成果转化除了平台优势发力之外,也离不开政府政策红利的“催化剂”。
近年来,为了打破科技成果转化的藩篱,促成科技成果与市场“相亲”,宁波推动落实优化技术市场环境的“一箩筐”新政和平台,一批“锁在柜子里”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15年,宁波首次试水企业技术难题竞标,一改以往高校、科研院所发布科技成果,企业参与竞拍模式,转为企业发布技术难题,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竞标的模式。
无疑,科技成果竞价(拍卖)是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化的又一新型模式,通过政府搭建竞拍平台,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有效解决了产学研信息不对称、科研机构科技成果无人问津、中小企业需求新技术苦求无门等现象。
自2014年起,宁波市还启动工业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从宁波市高校、科研院所中遴选248名特派员为全市358家创新型企业提供服务,协助企业攻克关键共性技术难题310余项……
此外,为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2012年,宁波共安排专项资金6000万元;2014年,宁波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意见》,宁波市财政还安排1亿元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成立公司制的新型创新载体、设立成果中试基地。
随着宁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陆续“放大招”,不但使宁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了“源头活水”,政策环境也不断优化,宁波科技创新“磁吸效应”持续放大。
宁波市科技局副局长龚国文说,如今,宁波各类技术交易主体逐渐释放创新活力,技术市场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技术市场和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正持续改善。2015年,宁波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为21.60亿元,同比增长177%。2015年技术吸纳合同金额为36.95亿元,同比增长95.2%。
创新合作模式、为科技成果转化“牵线搭桥”、让“资本”与“知本”对接……政府正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优质的交易渠道,让企业“智本”的发展有了巨大空间,宁波科技成果的智力基因从一颗种子、苗子,最终在松软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新兴产业亟待“孵化”
科技成果转化未来可期
如今,“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已然尘埃落定,如何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和模式,如何争取形成一批实用的先试先行政策措施,成为摆在宁波面前的一份“考题”。
宁波市副市长陈仲朝表示,下一步,宁波将在民间资本深度融入创新创业投融资新模式、以企业为主体的全球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先进技术与模式和传统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机制、完善市场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等四个方面开展示范探索,开展包括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及研发组织培育试点等在内的八项改革试点。
预期到2020年,宁波将争取全面建成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成功推动新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家电、纺织服装等重点产业领域研发和转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产品,衍生一批原创新兴产业。
“我们要推动宁波市创新型产业集群规模和竞争力提升,取得一批可复制推广、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成果转化模式和体制机制改革成果,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陈仲朝说。
如今,随着科研机构的智力“加码”,政策红利的强力“助攻”,对接平台的“牵线搭桥”……宁波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力竞相释放,传统制造业亦逐渐褪去了传统制造业的粗犷,披上了科技的轻快外衣,宁波正迎来转型升级的“吐故纳新”。
“宁波创新氛围浓,民间资本投入热情高。尽管科技资源不是很丰富,但近年来,宁波一直在补短板,成果转化的大环境越来越优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刘琦岩表示。
他认为,极致的技术和低廉的成本是过去宁波企业的优势,在未来,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将为宁波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通过引入雄厚的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最大化激发宁波创新资源优势,这对全国同类城市都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转载《中国新闻网》2016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