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崔平:聚焦海洋装备防腐 共商材料发展大计

发布:2016-08-19

点赞:

字号: 打印: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和利用海洋的世纪,为响应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号召;掌握海洋工程材料科技发展前沿;共商海洋腐蚀防护新技术及新材料的研发大计,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紧跟时代步伐,成功主办了2014和2015两届海洋材料腐蚀与防护大会。 

  由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主办、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合作承办的2016第三届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大会(以下简称“海洋大会”)定于9月19-21日在浙江宁波举行。届时为腐蚀领域带来最前沿的行业盛宴!每届海洋大会的成功召开都离不开背后那些默默支持的力量,值此2016第三届海洋大会来临之际,记者特邀请到本届大会的合作承办单位领导——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崔平所长做相关方面的精彩解读。

 

崔平所长

 

  记者:您是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请您谈谈贵单位的发展历程、近些年的发展状况及未来的发展规划? 

  崔所长:为加快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的支撑引领作用,满足长三角经济迅猛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中国科学院、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三方领导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于2004年4月20日共同签署了共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宁波材料所)协议书。由此,实现了浙江省内中科院系统研究所“零”的突破,拉开了宁波材料所建设的序幕。宁波材料所从一片农田里起步,边规划,边建设,边招人,边科研,边服务,艰苦创业,高效创新。2007年11月30日,宁波材料所顺利通过中国科学院、浙江省、宁波市三方组织的验收。一期建设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为进一步加强中国科学院、浙江省、宁波市三方的全面战略合作,拓展创新链,打通产业链,再上新台阶,三方于2009年3月13日再次签署协议,在宁波材料所一期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二期建设,建成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宁波工研院)。2013年,宁波工研院与慈溪市签署协议,共建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目前的宁波工研院下设材料技术研究所、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四个非法人研究所,形成了“一院四所”的架构格局。2015年4月28日,浙江省政府为宁波材料所授牌“浙江工业技术研究院”,这是浙江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宁波材料所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宁波材料所作为中科院在浙江的桥头堡的作用,更好地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一个重大举措。 

   目前,全所员工902人,院士1名,杰青2人,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目前,整个园区建筑面积约14.4万平方米;拥有价值4亿多元设备齐全、相互配套的研发平台,拥有国家发改委国家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平台和实验室14个。至2015年12月底,共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1967项,其中牵头和参与973、863、支撑计划多项,获得竞争性科研经费19.43亿元。累计发表论文2373篇(其中1615篇为SCI论文);专利申请1910件,其中发明专利1711件,国际专利申请累计82件;参与国家标准立项5项,制定行业、协会标准6项。目前,已与600多家企业建立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实现了碳纤维、大豆胶、石墨烯等2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宁波材料所/宁波工研院构筑了宁波、乃至浙江的人才技术新高地,建设了基本能满足自身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平台,具备了服务、支撑、引领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建立了以新材料研发为核心、向上游规模产业化装备技术和下游新材料应用技术延伸的创新链条;营造了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生态环境,创立了一套与地方和企业合作的有效模式,在打通产业化通道方面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路,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成为“长三角”区域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人才培育,企业孵化于一体的新型的创新研究机构。 

  面向未来,宁波材料所/宁波工研院将继续坚持“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定位目标,提升顶层设计、协同攻关和系统集成的能力,坚持机制体制创新,先行先试,把宁波材料所/宁波工研院建设成引领性的区域创新平台。未来的一段时间,将重点结合宁波新材料科技城的建设契机,建好新材料初创产业园,打造产业新高地;同时启动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探索科教融合新模式,力争早日将宁波材料所/宁波工研院建设成为知识的源泉,技术的摇篮,产业的引擎。

 

宁波材料所全景图

 

宁波材料所

 

中科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针对航天材料腐蚀建立的联合实验室

 

  记者:贵单位作为本届大会的合作承办单位,请您谈谈贵单位为本次大会的顺利召开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 

  崔所长:研究所作为本次大会的合作承办单位,我们对本次会议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会务筹备工作组,为本次大会的召开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确定大会主题、以及各分会场专题;邀请国内外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方面相关专家;邀请相关领域企业;征集与整理会议论文;协调会场与会议期间食宿等等。 

  记者:贵单位将在本届海洋大会中做哪些重要报告?为什么会选这些主题报告? 

   崔所长:发展海洋经济是21世纪我国的重要战略,工程装备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材料是支撑;由于海洋高盐分、高湿度等苛刻环境,材料容易遭受腐蚀、生物污损、及磨损,因此海洋材料及其腐蚀防护问题是海洋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宁波材料所于2013年建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在海洋材料及腐蚀防护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耐蚀材料与腐蚀防护;绿色防污与减阻;海工材料表面强化与延寿;海洋环境功能材料与装备;海洋损伤室内模拟及实海评价。 

  因此,我们将安排相关研究人员从以上几个方面为大家分享我们的最新研究进展。拟安排的报告:《海洋腐蚀与防护材料研究进展》、《石墨烯防腐涂料研究及应用示范》《溢油应急关键材料及装备》、《海洋动态防腐耐磨涂层与应用》、《海洋环境材料腐蚀行为数据积累》等等。 

   记者:请您给我们分享一下贵单位在本届的海洋大会上有哪些新成果、新技术的发布? 

  崔所长:我们计划安排的新成果与技术包括:海洋重防腐用石墨烯防腐涂料;高性能动态防腐耐磨PVD涂层、技术与装备设计;人造金刚石材料及PVD装备技术;高效吸油疏水材料及溢油应急装备等等。 

  记者:您的主研方向是有机、无机纳米复合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和物性、纳米材料的应用以及固体缺陷的内耗等方面的研究,请您给我们分享一下您印象深刻的经历和感想? 

  崔所长:成果的产业化一直是个难题,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体会:明明在实验室获得了很好的结果,但因为不知道如何实现产业化,找不到应用出口,很多成果就止步于实验室,被束之高阁了。我自己也有这样的切身体会,并且一直在探索一条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通道,纳米复合高性能聚酯工业丝在相关产业链上的应用就是这样一件案例:我从事有机/无机纳米复合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之前与常州兆隆公司合作,一起做纳米复合聚酯。聚酯原料生产出来了,接下来是它的应用,并找到了一家涤纶厂,与之合作研发生产出了高性能纳米复合工业丝。通过纳米复合制备的工业丝具有很好的性能,可用于制造轿车轮胎用帘子布。于是又找到了工业丝的下游合作企业,与江苏一家企业合作织出了帘子布。接着又与广西桂林曙光橡胶研究院合作,将帘子布应用于轮胎生产,使用纳米复合聚酯生产的轮胎成本低,性能好,受到企业的好评。这样,联合企业优势,通过一项成果的辐射,集成一批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链,从而带动了相关企业间的合作,促进产业的升级改造。 

  记者:2016第三届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大会,您是参会特邀嘉宾,请您谈谈对本届会议的看法和期许? 

  崔所长:每年一次的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大会都十分必要。为科研人员、企业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让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同时也让企业了解更多的科研新成果。宁波是一个海洋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涉及海洋的产业非常多,包括不锈钢、造船、涂料、防腐工程等企业。由于近些年全球经济形势下滑,一些企业也面临转型升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利用科技成果提升产品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今年的会议安排在宁波召开,也是为宁波相关企业提供一个了解和学习新技术的机会。建议以后每一届的海洋大会可以邀请更多的企业参会。 

  后记:国强民富,材料先行。针对我国重点海域和重大海洋工程所面临的共性和关键防腐蚀问题,开展海洋工程结构设施的长效防腐蚀关键技术研究,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人物简介 

  崔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所长、党委书记。1982年安徽大学毕业后多年师从和跟随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葛庭燧教授,从事金属材料的缺陷与内耗研究、纳米材料研究、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及工程化研究;承担过国家863计划、科学院重要研究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方政府和企业等多个项目;在JACS,PRB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0多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曾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等。个人曾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全国总工会优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科院院长优秀奖,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中科院十大杰出女性称号,国务院特殊津贴,安徽省三八红旗手,宁波科技创新推动奖,宁波市首届十大杰出女性和巾帼科技英才等。    

  2004年初,接受科学院委派到宁波筹建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十一年来,带领团队紧紧围绕浙江产业发展需求,紧紧围绕我国科研成果转化难题,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作为研究所的使命,坚持顶天立地,全球人才本土创新,全球技术本土集成的发展理念,不懈地探索和破解我国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途径。经过十一年的发展,宁波工研院已经构建了宁波乃至浙江人才技术新高地,建立了支撑、服务、引领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打造了以新材料开发为核心向上游规模产业化装备技术和下游新材料应用技术延伸的创新链条,营造了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生态环境,在与企业结合和打通产业化道路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发展优势,成为“长三角”区域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人才培育,企业孵化于一体的新型的创新研究机构。

 

(原载《中国腐蚀与防护网》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