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科技日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给科学家最广阔的用武之地

发布:2015-07-03

点赞:

字号: 打印:

  科研院所改革,拆掉了科学院无形的篱笆,实验室直连市场,过去科学技术研发为国家干、没为百姓干的老黄历翻了篇。 

  科学探索本是人类没有等级差别、政府权属、派别纷争的行为,之前的篱笆却把它圈养在了政府权属中,拆篱笆的改革,不仅解绑了之前的行政束缚,也放开了科学之思的自由维度,甚至将眼界牵引至全球范围。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应时而动,宏观看,立足全球引入人才,微观看,基础研究深挖分子间力的奥妙;在倚重“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同时,不忘记为明后天的技术需求作储备;不仅将科学以最快速度渗透到百姓生活中,还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躬耕不辍。仰天接地,眷写科研人的风格。 

  “这些年,我们所直面挑战,敢于碰硬,只为坚守一个定位: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6月上旬,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所长崔平接受科技日报采访,为记者描述了材料创新梦想的放飞历程。 

  让崔平说话有底气的是一份清单: 

  建所10年,引进海外人才250多人,硕士以上学位占三分之二多,博士学位占40%,平均年龄32.5岁,以新生代为核心组建了50多个创新团队;申请发明专利1400多件,国际专利65件,先后承担国家和地方项目1377个。生物基无醛胶、锂电池、金刚石等22项重大成果实现产业化,累计为企业增效80多亿元…… 

  在崔平看来,要“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必须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高层次人才,二是有一个创新生态体系,能够在高起点上储备新材料和转化新材料。 

  对于才,崔平形容为“全球范围内精准相马,创新实践中公平赛马”。宁波材料所以全球为落脚点,采用顶级媒体宣传、三顾茅庐帅才、大师物色大腕的方式,现身说法,人才招人才。 

  2009年引进朱锦博士后,通过他的示范又先后引进了全球性公司的多位人才。引进人才后,组建创新团队进行赛马,同时按“旗舰、团队、春蕾、关键、管理”五个不同层次的人才计划给予千万到百万的经费和工作条件支持。 

  人才立,则所兴;人才活,则所旺。宁波材料所的崛起也就在情理之中。 

  对于材,崔平说,料要成材,材要成器,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引领我国先进制造业的新一轮发展。为此,在宁波材料所建立了“研究、工程化、支撑、管理”四大功能模块,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到转移转化全覆盖的创新链。 

  “为我国新材料产业化明后天的技术需求作储备。”崔平介绍,宁波材料所2007年布局了石墨烯方向的研发,完成了从制备到应用技术的60多个专利的完整布局,再经过5年培育和1500万元的投入,2012年突破了规模化低成本制备技术。当国内研发和产业化“胎动”时,这里已有成果问世。 

  “一个全新的材料要想成功产业化,仅靠材料的单一创新是远远不够的,上游必须要开发相关配套的规模生产装备技术,下游必须开发出新材料在各种应用中的中间产品或终端产品,也就是必须围绕材料全产业链进行创新链布局。”为此,宁波材料所二期建立了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将材料学科拓展到先进制造、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领域。 

  在宁波材料所,科技日报记者看到一辆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的电动汽车。这是国内首款全身主体由碳纤维新材料和先进工艺制作的车型,整车重量减轻10%,油耗降低7%,平均单位重量的能量吸收比钢约高2.5倍,显著提高了抗冲撞能力。这是宁波材料所在碳纤维技术产业化上的一个案例。 

  院地合作,始自宁波材料所诞生之日。10年来,宁波材料所与行业领军企业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开展长期和超前的储备产业技术研究;与中小企业建立88个技术中心,凝练和解决行业内关键技术问题;与企业点对点开展项目联合技术攻关,先后解决了数百个技术难题;先后派出150名科技人员到企业挂职…… 

  “得益于浙江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给了科学家最广阔的用武之地。”崔平说,面向未来,宁波材料所将着力抓好几个重点工程:建设初创园区,构筑产业高地;建设先进制造创新中心,支撑泊江制造业发展;建设海洋材料应用创新中心,支撑浙江“蓝海”战略。 

 

                                                             (原载于《科技日报2015年7月3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