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初读《曾国藩家书》之治学篇

发布:2013-12-18

作者:纤维事业部 钱鑫

点赞:

字号: 打印:

  曾国藩,湖南长沙湘乡人,作为清朝末期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等,素有晚清第一名臣的称号。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几代中国人,尤其是以其所写信件编辑而成的《曾国藩家书》,里面约1500余封写给祖父母、父母、兄弟、子侄的信件涵盖了家务、政务、军略、治学等方方面面文化,仅仅这一部书就能体现出他的渊博的学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并为他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而这部著作也是旧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之书。 

  其实对于这部著作我最早的印象是孩童时期,在父亲的书柜里面就有这一部书,有时也发现父亲总是拿着这本书在读。由于当时还小,总觉得它既然叫做家书,无非是言及一些家务琐碎事,最大的好处也就可能在于教育子女。后来年龄稍长些在求学时简略知道了这部书的主要内容,但是总是碍于学习紧张一直没有时间拜读。前些日子,偶然逛超市时竟然发现了它,所以抱着好奇心就买下来、迫不及待的阅读起来。 

  通过《曾国藩家书》,能够感受的到他从一个山村穷秀才到晚清时期力挽狂澜的朝廷重臣所经历的艰辛历程,而他坚持不懈的毅力、严谨务实的风格无不跃然纸上。曾国藩认为“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齐家,亦续以明强为本”。关于做人,他认为一要平和,二要求实。平和不仅可以养德,而且可以保身等等。关于治学,他认为为学最要虚心,读书须有耐性,而求业之精在于专一等等。而在这里我只想想简单介绍下曾国藩对于治学时应该具备的三点基本精神: 

  第一是要有志。曾国藩讲到“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也就是说有了远大的志向就不会甘于平平庸庸。纵观历史,有志者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数不胜数,曾有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形容了西楚霸王项羽和越王勾践的成功史。对于治学而言首先也是要有志向,确定了目标才能有发展的方向,这也就是为什么求学之初长辈们就希冀我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第二是要有识。曾国藩讲到“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见识的人就会知道学海无边,也就不敢因为一点成就而满足。而对于一名科研人员来讲,要做学问就要有宽广的胸怀,不能像井底之蛙般将自己视野束缚于狭小的天空,也不能为一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而安逸于现状。而鉴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说,我们一方面要怀着积极乐观的情绪努力赶超别人,另一方面要怀着被超越的忧患意识而拼搏向前,只有这样才能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第三是要有恒。曾国藩讲到“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一个人在确定了目标后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为实现目标而努力,那么必然没有不成功的道理。他也在家书里面提到掘井的故事“用功譬如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对于现如今的我们而言,有时候在工作中虽然设定了理想的目标,但是一遇到困难时就浅尝辄止,往往有时候我们多走几步路就会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治学时有恒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