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奉献 荣誉 国家——观看《钱学森》后感

发布:2012-11-03

作者:新能源所 张一鸣

点赞:

字号: 打印:

  在中国,钱学森先生恐怕是众多科学家中最为家喻户晓的一位:在美国求学和工作时所取得的成就、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所给予的不公,以及回国后为中国的导弹和卫星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无疑都为其深入中国民众的心里作了很好的注解。从记事起,我就在电视上看到过他的影像,在书本上读到过他的故事,也在大人们的讲述中听说了他的经历……然而直到读大学时,才在学校的图书馆中借到了由他的学术秘书涂元季先生为其所写的一本厚厚的传记;也正是通过阅读该传记,我对钱先生才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在之后的日子里,怀着对他不曾改变的敬仰,又阅读过不少关于钱学森先生的传记,包括叶永烈先生的《走近钱学森》、胡士弘先生所著的《钱学森》、祁淑英和魏根发所著的《钱学森》、张纯如女士的《蚕丝——钱学森传》(Thread of the Silkworm)以及最近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钱学森故事》等;也于去年在北京出差之际参观了由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举办的“钱学森与中国科学——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展”。对于《钱学森》的电影,我在去年就曾听说,当时就决定一旦上映,一定要去电影院看看的;于是在3月份,我走进电影院,希望通过演员们的演绎再一次感受一下钱学森。

  由于钱学森先生所处的时代较为复杂、所从事的领域也较为敏感,因此国内和国外对他有不同的评价;在国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关于钱先生的信息也在被不断地披露出来……因此,正是这么些年来对钱学森先生的不断“追星”,以及自己曾有过的一些经历和思考,让我对钱先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钱学森先生自幼家学渊源,并接受了他同时代的民众所难以获得的文化熏陶和教育培养;而在美国近20年的学习和工作,使他在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和洞察力远远超越了国内的大部分科研工作者。因此,钱学森先生在当时无疑对我们国家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他如若能够回国参与建设自然会大大加快新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发展。然而,面对当时的中国政局以及科研条件和工业化水平,钱先生也出现过犹豫:他也曾希望能一生追随在冯∙卡门教授的身边,并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空气动力学的进步和发展……然而,钱学森先生最终还是回来了,既有当时美国政治的推动和影响,更有钱学森先生的拳拳爱国心,以及对新中国所寄予的美好希望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在回国后的几十年里,他为我们国家的国防发展和科技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包括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以及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这些贡献国家和人民都没有忘记:国家赋予其崇高的荣誉——授予其“人民科学家”的称号;人们也敬仰他,并教导年轻人以他为学习榜样。

  然而,在回国后的几十年中,钱学森先生和他的妻子蒋英教授也曾受到过不公正的对待,家庭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这其中,我想最大的牺牲便是由于多年的政治运动和当时国内教育水平的落后,使钱先生的两个孩子(钱永刚和钱永真)没能获得像他们的侄子(钱永佑和钱永键)两兄弟那样受教育的机会,因此也就大大限制了两个孩子在以后日子里的发展。我在英国学习的几年中,也知道很多华人之所以迟迟不愿回国,倒并不是因为他们在国外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而主要就是为了孩子能够受到好的教育;我想作为父亲和母亲,钱学森先生和蒋英教授一定知道这一点……因此我们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不但有钱先生他们这些人本人的奉献,也包含了他们家庭成员的牺牲和付出。

  一个民族的强盛,需要一代代的国民付出努力和牺牲;也只有这样,我们这个国家才能够一点点的富强起来。现如今,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与钱先生他们回国时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然而与发达国家相较而言,差距依然非常大。因此,依然需要我们这一代的国人继续努力;这其中也自然包含着本人与家庭成员的牺牲,包括失去很多原本可以拥有的机会和选择。

  在电影的最后,导演将一个不曾在电视中出现的真实拍摄放在了电影里:钱学森先生走了,他静静地躺在鲜花簇拥的灵柩中;那个时候,蒋英教授出现了,她步履蹒跚、嘴唇微微颤抖,由人搀扶着缓缓来到钱先生的面前;然后她附下身去,将自己的脸贴在了钱先生的额头上……那一刻我内心为之一颤,蒋英教授这样做的时候在想什么呢?对她来说,也许就是与她那个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学森哥的生死离别;但对我来说,这却不仅仅是一位垂暮老人对离去老伴的相送,更像是两位相扶相伴的战友,当一位完成了使命先行离开时,另一位怀着深深的眷恋来此送别。因为在改变我们国家命运的历史上,他们曾经相辅相携划出过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