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记《建党伟业》观后感

发布:2011-07-04

作者:新能源所 张贤鹏

点赞:

字号: 打印:

  6月27日,本人参加新能源党支部组织的观影活动,到宁波影都观看了建党90周年献礼影片《建党伟业》,近距离感受了热捧的主旋律商业影片的魅力。《建党伟业》延续了《建国大业》采用的手法,庞大的明星阵容并未削减其宣扬主旋律的力度,反而丰富了观影观众的接受面,不得不说其商业大片与主旋律影片的结合相当巧妙。观影之后,感受颇多。

  影片将辛亥革命后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背景浓缩在短短的125分钟内。从电影中,不仅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们为代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在新旧思想的冲击中选择马克思主义以解放中华民族,也看到了国民党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们在反封建、反帝国主义中的奋斗和付出。电影用艺术的手法,从多个角度还原了当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派系、不同思想、不同政见、不同社会地位的中国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前途的思考和选择。给我印象较深的几个画面如袁世凯怒斥日本代表但随即接受二十一条、冯国璋询问袁世凯是否复辟随后通电倒袁、宋教仁遇刺前的演说、辜鸿铭关于辫子的言论、北大新旧文学的论战、李大钊关于选择马克思主义和走俄国道路的论述,以及毛泽东入不入伍留不留学的选择等等,都极好的表现了中国最终选择马列主义的历程,也深刻的揭示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这一历史必然。

  从学日到学英美再到学俄,对于中国出路在哪里的思考,体现的不是“走不通、行不通”之后选择的偶然性,而是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从走精英路线为“选好大总统”而奔波,到面向劳工大众以期“实现庶民的胜利”,从弱国无外交的尴尬到民族觉醒的巨大力量,既展现了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转变,揭示了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不同的历史人物从各自的环境出发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救中国,有坚持,有放弃,有前进,有反复,有信仰,有迷惘,有一时热血沸腾的冲动,也有深思熟虑后的毅然。如果我们结合影片未叙述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历史再看,那么这一段历史时期不同人物的选择和他们的命运充分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一历史真理。

  历史的发展必然是螺旋式上升的,电影中也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真理。不谈论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到几次复辟这种直观展现的内容。电影中陈独秀、胡适等人反文言反传统、提倡白话文和新文化,目的是将教育和文化成为劳工大众可以普遍接受的东西,从而解放思想、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客观上和主观上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新思想、新主义能够在人民大众中广泛地传播打下了思想的基础。但这种反文言反传统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特定产物。今天我们在实行义务制教育的时候重新重视传统文化、提倡文言文学习并非一种倒退,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初,规模是渺小的:只有12人的全国大会,仅仅代表全国50几名党员。但无可辩驳的事实是,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其发展的历史车轮是不可阻挡的。正是这些先驱们抛头颅洒热血,方才铸就今日八千余万之泱泱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千锤百炼而更加坚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也必将带领中国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建党之业谓之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