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浅谈协同创新

发布:2014-10-16

作者:纤维事业部 钱鑫

点赞:

字号: 打印:

  2013717,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科学院时发表重要讲话,在充分肯定我院60年来创新成就的同时,也要求我院“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为了实现“四个率先”目标,201477日中国科学院制定的“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简称“率先行动”计划)经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审议通过。  

  “率先行动”计划详细总结了中国科学院能够引领我国科技跨越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同时也分析了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和诸多困难,然后以2020年、2030年两个时间作为节点,提出了实施基本实现以及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目标的“两步走”发展战略。为实现总体目标,“率先行动”计划制定了四个方面的改革发展举措:在研究院所改革方面,按照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等4种类型,分类定位、分类管理,并形成中国特色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在科研布局方面,将重点科研力量集中到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在人才管理方面,深化人事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人才高地;最后,强化产出导向,建设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 

  在“率先行动”计划中,无论是组建创新研究院时的协同攻关,还是卓越创新中心建设时多学科协同创新,抑或是建设大科学研究中心时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协同创新等等,协同创新无不贯穿于创新建设始终。那么,何谓协同创新?如何做到协同创新? 

  单单从涵义上讲,协同创新是指一种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主要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其最主要形式就是产、学、研的协同创新。2011424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讲话时提出了推动协同创新的理念和要求;随后在201257日,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召开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项目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建立起能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 

  为了适应创新科技发展的潮流,中国科学院也及时提出“率先行动”计划,并将协同创新提到了新的高度。对于中科院而言,协同创新有着其必要性和必然性,目前全院共有12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学、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分布在全国的大江南北,研究领域也涉及物理、化学、材料科学、数学、地球科学等自然学科,而加强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增强科研院所与高校、行业产业等之间深入融合,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已然成为实现科技创新的必要途径,特别是随着近年来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的兴起,在多学科、多领域相互作用区更加容易形成创新成果的产出,因此协同创新也成为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如何做到协同,并在协同过程中进行创新?协同,不是学科、领域、部门之间的简单整体整合,也不是科研院所与高校、行业企业之间的简单多元融合,而是整体协同与多元协同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应通过不断整合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的内部优势资源,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作、多技术集成的研发平台,集中力量进行联合攻关,在承担科技任务、突破关键技术、解决科技问题时集成优势,实现创新;另一方面,科研院所应该建立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行业企业之间的多元化合作机制,开展高水平的合作,积极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进行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并实现先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与此同时,在整体协同与多元协同有机统一过程中,也应在科研布局、资源配置、组织管理、人事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为协同创新提供政策性服务,建立长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稳定的科技创新。 

  纵观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协同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时代产物,它是创新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坚定基石,更是实现长效创新成果产出的必由之路。正所谓是:协同共谋大业,创新成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