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引进人才的成功与失败

发布:2013-05-07

作者:转载《科苑人》

点赞:

字号: 打印:

   编者按:《科苑人》2013年第1期《他山之石》板块刊登了《引进人才的成功与失败》一文,文章的观点和所涉及的现象对我所也很有现实意义,现转载给大家,供参阅。 

   作者汪晓军,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近年来国内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从国外大量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功不可没。是不是要引进人才?我想大家的意见是统一的,必须引进。争论的焦点是引进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引进人才。从我看到的我校两个引进人才的实例,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我校引进最成功的人才应该是搞有机发光材料研究的曹院士。曹先生引进国内之前,在美国就是一个大型跨国公司的助理研究人员,而且当时华南理工大学在发光高分子材料领域应是一片空白。曹先生来我校后,着手实验室的组建与研究实验工作。他引进时已50多岁了,干起活来都让我们这些比他年轻得多的人汗颜!在学校,他基本上都在实验室工作着,有时做实验到晚上12点多才回去。有一次,做完实验已是夜里l点了,看守大门的保安,以为没有人了,将他锁在实验楼中。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华工在光电方面取得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曹先生顺利当选为院士,实验室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他带出了一帮年轻实干的研究队伍,实验室在国际上发表的高水平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占居了我校的不少份额,除拿到973,863等国家级大项目,还开展了与企业的合作开发工作。

  我校十多年前也从日本引进了一位人才,引进前也在日本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引进时,房子、职称等待遇也都解决了,引进来就是教授与博导。与他聊起来,开口就是日本多先进,管理多好,国内这也不行,那也不对。与他合作的人,差不多都与他闹翻了,他招的几个研究生,也打报告争着要离开他。我不知道他来我校有没有再发表有影响的SCI论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几乎没有标志性的成果,后来招不到研究生,年龄到了就退休了。

  我校两个人才引进的案例,一个很成功,一个算失败。人才引进前己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这一点异议不大,即使有“陆骏”之流,也容易被揭发。但另外的一些因素也相当重要,即引进人才的个人动机与人生态度。

  我也在外资企业做过,在外资企业工作,工资高一点,但没有归属感。曹先生对实验充满热情,将实验研究当作自己的事业,回国搞研究,他找到了这种归属感。有人讲,现在拿国家项目,必须有“人脉”,要整天的“跑部钱进”,我看这一点在他身上并不是很适当,他花在研究上的时间还是最多的,一些荣誉的政治头衔,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他都让给了其他人。我的一位老同学,曾是他的学生,一次与曹先生一起吃饭,聊到收人,感觉他的收人并不高,当然,若从他取得的成绩,我认为给再多的钱也是值的。若只是为了钱,他有可能留在国外能赚更多的钱。曹先生被我校引进回国搞科研,难道没有看不惯的地方?我想会有很多,有些讲出来,有些忍了,但他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搞科研的工作上来。另一位引进的人才,整天抱怨这也不好,那也不行,到头来一事无成。这也验证了习总书记讲的“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我总想,引进人才,最重要地是为他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干事业的环境与氛围,让他有强烈的归属感和用武之地。一个干事业的人,平时花钱也不多,一年的收人达100万就绰绰有余了,再多的收入,也只是数字上的变化了。引进人才时,给予较好的待遇是应该的,若年薪已达100万,还想再增加收人,与学校讨价还价,这就是为了赚钱的人,而不是干事业的人,最好还是让他留在国外“发财”。目前大学的教授,平时教学工作量都不算大,若你也是业界的牛人,有科研成果并转化为生产力,能创造一年一亿元的产值,你还会在乎那100万的年薪吗?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除了指君子具有光明磊落、正直的品质,可能也指君子能有坦荡包容的性格。我们引进的人才,除看已取得的科研成果,最好引进来的都是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