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梦想、追求、奋斗——听朱锦老师报告有感

发布:2011-08-16

作者:纳米事业部 申璐

点赞:

字号: 打印:

  2011年7月28日下午,纳米党支部召开全体党员大会,邀请了高分子事业部朱锦研究员做题为“感悟---如何克服不同年龄阶段所面临的困难”的专题报告交流会。作为刚从北京回来的新研究生党员,我有幸聆听了朱锦老师的报告。朱老师以平和、真挚的口吻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奋斗历程,质朴的语言中流露出随和、谦逊。

  朱老师生于山东临沂山区,早年就读于临沂师专,在艰苦的环境中忘我苦学,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一颗不懈追求的心也在生根发芽,通过专升本到曲阜师大就读,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推荐考试到中科院化学所攻读研究生。求学的曲折来源于山区条件的艰苦,教育的落后,而朱老师对理想的追求像一根精神的魔力棒,时时刻刻支撑着他的成长和奋斗,成为家乡首位本科生、硕士生和留洋博士。

  朱老师说:“不经历一番磨难,不能成为合格的研究生”,这正是朱老师在国外求学生活的写照。在美国马凯特大学时,朱老师所在的实验室没有设备,导师对所研究的课题也没有经验,全凭自己一点点的摸索。而在最简陋的条件下却做出了出色的科研成果,成为该领域的先行者,论文被引用1000余次。这一切,源于自己对所做工作的执着,朱老师说,研究生应该忘我的倾注于课题之中,不断的思考,反复的试验,这是有所突破、做出成果的必要条件。而另一个条件就是大量的阅读文献,朱老师博士期间曾调研了所有与课题相关的文献,做到了对课题了如指长,熟悉领域的各种动态。从文献中得到了许多启发,试验做起来也得心应手。这些是朱老师的经历,也是朱老师对我们的期待和要求,希望每一个研究生都能够做到大量阅读文献并且全心投入于试验工作。

  当朱老师在美国有所成就,在工业界也有所建树的时候,回国的念头悄然而生。美国再好,毕竟是他乡,中国人多少受到限制。回国后,朱老师以大豆基无醛胶粘剂作为突破口,这源于看到祖国的胶粘剂工作条件恶劣,工人的身体受到严重损害。目睹这一场景后,朱老师感慨万千,作为科研工作者,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改变这一现状是自己分内之事。求学二十载,拳拳报国心,从小处入手,回报祖国、回报社会,正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最终理想。中国科技的进步、国力的强盛,正是靠着无数像朱老师一样的科研工作者支撑而起。听到这里,我的敬意早已充盈于心底。

  美国人常常标榜自己的“美国梦”,而“中国梦”却从不曾离开平凡的中国人一步。大山里的孩子通过求学,不懈的追求和奋斗,走出大山,走出国门,学有所成后落叶归根,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这不正是每一个平凡中国人的“中国梦”吗?每个人的道路虽然不一样,但是追求、奋斗的之心却是相同的。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