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博士后,我无悔的选择

发布:2013-07-26

作者:新能源所 张彩霞

点赞:

字号: 打印:

  (“我的博士后之路”征文 二等奖)

 

  2010年7月,我从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博士毕业,于同年12月进入了中科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做博士后,转眼之间,两年的时光已如白驹过隙,匆匆而过。如今回想起来,觉得日子虽然匆忙但是过得很充实,期间有苦苦求索的艰辛,更有学术攀登和成长的乐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学术的追求真是既艰苦又甘甜。很感谢这段经历的磨砺,使自己的专业知识面得以扩展,科研能力得以增强,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过去的两年是忙碌的两年,如同我预期的一样,因为我选择的是一个我比较陌生但又非常感兴趣的领域—新能源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而我博士阶段主要从事的是非自治量子系统和代数动力学的理论研究及稀土元素能量模型的建立。刚来到材料所时,对第一性原理操作软件VASP非常陌生, Linux操作系统也不熟悉,第一性原理的理论知识也理解的不到位。我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就在迷茫之时,合作导师黎军研究员的鼓励和指导消除了我的疑惑。黎军研究员在美国工作多年,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多项创新研究,他早我一个月来到材料所,作为加盟他课题组的第一位博士后,自然占尽天时地利。黎老师根据我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给我设计了一份详尽的学习科研规划,有了黎老师给我量身定做的“宝典”,加之他耐心的指导和帮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地遨游。后来本组陈晓波博士后和陈珍莲博士后的加盟,更令我如虎添翼,让我又多了两个学习的好老师。思想的碰撞,学术的交流,很快地丰富了我的知识,填补我在第一性原理方面的知识空白。

  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定会引起质的飞跃,随着我的知识扩展和前沿文献阅读量的增大,我把文献上描述的一些比较闪光的现象与我以前读博士时的科研内容尝试着结合了起来,渐渐地有了自己独立的想法,在与合作导师商讨之后,我选择硅酸盐作为我的博士后课题研究内容。硅酸盐是一种新型的锂离子电池聚阴离子正极材料,具有高电压和大于300 mAh/g的理论容量。大量的研究发现硅酸盐的电化学性能对晶态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限制了其进一步的改善。我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并结合模拟的Xrd谱相找到了描述硅酸盐晶态的关键单元结构,同时证实了Li2CoSiO4的结构框架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理想的电化学性能。除此之外,又理论解释了Li2CoSiO4电化学性能差的原因,为进一步实现适合于实际应用的高性能硅酸盐提供理论指导。

  博士后的两年,我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开阔了视野。材料所是一个人才聚集的高地,在短短的几年里聚集了大量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科研工作者,他们纷纷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来这里建功立业,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个爱国科研工作者的崇高情怀。每每听完他们的学术报告,我都受益匪浅。除了所内的学术交流,承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我还于2012年9月有幸去了位于意大利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参加了学术活动,在庄严肃穆的国际会议室里,一群不同肤色的科研工作者在探讨自己理论物理方面的热点问题,5天的学术交流使我学到了很多,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

  两年时间在忙碌中过去了,回首过去,我庆幸当初的正确选择,很庆幸当初的坚持,非常感激黎军老师带我走进新能源材料这一崭新的学术天地,并提供我自由驰骋的学术空间。我认为,博士后两年最大的收获不是知识的积累,文章的发表,而是形成了独立科研的能力。博士阶段的科研主要是以导师指导为主,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独立的学术思想。“博士后”既是一个训练自己给自己出题目,自己去寻找答案的关键环节,也是逐步理清自己的科研思路、凝练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的良好平台。我将在不久的将来踏入新的工作岗位,不管以后遇到什么困难,有两年博士后期间相对独立的研究课题训练,相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迎刃而解。博士后,我无悔的选择!